2005年的一场普洱拍卖会上,演员张国立无偿拿出一筒马背沱茶用于公益拍卖,没想到这筒本是用来活跃气氛的普洱茶,直接从2万元一路飙升到了百万元。当拍卖价达到108万元,张国立本人也惊得目瞪口呆,当这款茶最终以160万元的天价成交时,据说时任云南茶协会长的邹家驹先生,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阵“普洱热”,然而当普洱茶价格疯涨的同时,一个巨大阴影也缓缓笼罩在了普洱茶市场上。这就是2007年的“普洱之殇”,一场造成千万级市场崩盘,百万人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一个至今都未彻底痊愈的普洱茶行业可怖伤口。
这种级别的市场崩盘,是怎么形成的?当时的普洱市场到底有多疯狂?为什么没有人发觉并阻止这场灾难?今天的这篇文章,要揭开当年的那场噩梦。
完美营销——重走古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市场炒作几时休。
2000年左右,中国经济稳步提升,各类市场欣欣向荣,从台湾那里吹来了一股普洱热潮,并迅速影响到了广州等珠三角地区,普洱茶首次进入了大陆人的视野,很多云南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才知道普洱茶这种此前专供外销的特种茶类。
不过在05年之前,普洱茶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小范围内,虽然普洱茶市场行情呈现小幅的逐年上涨形势,但市场秩序还是一切正常。不管是投资的茶商,还是品饮的茶客,都还保持着一份理性。但一场疯狂的炒作活动,打破了这份暴风雨前的宁静。
2005年4月下旬,云南思茅召开了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要说这次活动的最大“功绩”,那无疑是“马帮茶道·瑞贡京城”,也就是重走茶马古道。
这场活动用半年时间,40余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赶马人,从云南思茅市出发,途径蜀陕等近百座县市,徒步跋涉数千里,穿越大半个中国,最终到达北京。
为了增加噱头,沿途组织了数次义卖活动,到达北京后,更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拍卖会等近十场活动。在其中一场慈善拍卖会上,张国立捐赠的那款普洱茶,拍出了160万高价,更是将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商业活动的角度来看,这场规模空前的普洱茶营销活动,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普洱茶风靡全国,价格也开始像坐了火箭一样疯涨。然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普洱茶市场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宛如一匹烈马,在通往万丈悬崖的道路上绝命狂奔。
供求失控,风雨欲来
疯狂,就是那个年代普洱茶市场的代名词。
时间来到2007年,这是普洱茶自马帮进京,一炮而红后的第三年,当时云南所有的普洱茶厂都在日夜不休,拼命提高产量,但还是难以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
那时的普洱茶,几乎没人拿来喝,而是买进卖出,赚取差价,能佐证这点的,就是当时反常现象:普洱茶的大宗批发价,比单饼零售价高出数倍。
在正常市场,小到零食衣服,大到客机轮船,大宗批发都比单件买入要划算,但在当时的普洱茶市场,单饼买卖无人问津,只有成件交易才有赚头。
买不到晒青毛茶,很多不良茶商们就去成吨买入烘青和蒸青的绿茶,买到后就直接拆开打堆压饼,顶多掺入小部分晒青毛茶撒面,再随便印些包装纸包上,就能以数倍的价格转手卖出。
在当时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屡见不鲜,只需要把广西、福建的茶叶连夜运到云南,再打上正宗云南普洱茶的名头,就会被挥舞着钞票的收购者买下。据说有位茶商把近百吨外地茶叶运到云南,还没到批发市场,就被闻讯赶来的投资者全部买下。之后往返两地近十次,轻松赚下400多万元。
那时的思茅,大到城市地标,小到街头巷尾,到处都贴满了一个荒谬的标语:“存钱不如存普洱”,甚至整个城市都因一饼普洱茶,改名为普洱市。
从“早上一背箩,下午开摩托”的普洱茶农,到带着一麻袋钱到市场成件买普洱茶的大小老板,再到存了满屋子茶的地方单位领导,没经过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普洱茶到底有多疯狂。
资本入局,病态市场
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
这时的普洱茶市场,就像一大块无主的肥肉,引来了一大群闻见血腥味的鲨鱼,外地的大佬和资本陆续入场,拿着明晃晃的镰刀开始收割。
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人会用自己买入再卖出的方式,来不断提高普洱茶的价格,营造出爆火的市场交易假象。
当时有句玩笑话:“老实开间茶铺,不如当个搬运工。”当普洱茶被倒来倒去时,最忙碌也最赚钱的,就是这些买入卖出,哄抬物价的“搬运工”。
说了这么多手段,其实在当时,以绿茶充晒青茶,把外地茶标榜成云南茶,还不算最过分的,一些想钱想疯了的不法分子,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人入场太晚,买不到晒青毛茶,也收不到半成品绿茶,更没有成品茶可以贴标签,再加上同行们一夜暴富的信息刺激下,居然真正做起了树叶子压饼:先暗地里分成两拨,一波人装成茶农,偷偷把模样相似的树叶掺入茶叶里;另一波人再来将这些“茶叶”统一收购,再转手卖出。
市场崩盘,普洱之殇
如果之前是在骆驼上拼命加压,那这种掺假,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流入市场的茶叶完全没有价值,是真正意义上的“树叶子压饼”,把根本不能喝的树叶拿来饮用,对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对市场的损害不言而喻。
当市场走到这一步,茶价下滑的趋势就已经无法抑制了,普洱茶市场这座大楼,终于迎来了轰然崩塌的这一刻:一部分盲目跟风过来的茶商大哥,跟着热潮入场,接了货又卖不出去,最终倾家荡产;一部分茶厂盲目收购茶叶,导致资金链断裂,欠下巨额债务,或一蹶不振,或黯然退场。
那年积下的大量品质极差的普洱茶,至今还有一部分在市场流通。在14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仍然没从那段阴影中完全走出来。
揭开伤疤,吸取经验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从炙手可热到跌下神坛,在十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逐渐恢复元气,迈入了稳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但我们仍需要从普洱之殇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回顾普洱之殇的整个过程,陆离个人有几点建议,还请各位茶友一同共勉。
很多茶品一时的价高,并不是真实品质呈现出的结果,而是品牌宣传,消费者需求,市场行情共同叠加的结果,等喧嚣过后,是一地鸡毛,还是真材实料,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优质的茶叶原料、精湛的加工工艺、正确的后期仓储,才是保证普洱价格稳定增长的关键原因。茶是用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品饮价值才是普洱茶赖以生存的基础。
过度营销要不得,台前茶商盲目跟风,幕后庄家拼命炒作的行为,违背经济运转客观规律的行为,其可能会红火一时,但绝不会风光一世。市场要居安思危,坚守普洱品质底线,克服盲目跟风,拒绝投机炒作,促进普洱茶行业健康的稳步发展。
普洱之殇在给普洱茶行业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也用破而后立的方式,让各地茶商不敢再囤货居奇,让大小茶厂严守生产标准,让消费者理性购茶,也让普洱茶行业得到了更加有序地发展。
让我们铭记历史,共同祝愿普洱茶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